王凤岐,王凤岐讲师,王凤岐联系方式,王凤岐培训师-【讲师网】
国医泰斗秦伯未嫡传弟子
49
鲜花排名
0
鲜花数量
扫一扫加我微信
王凤岐:王凤岐:弘扬中医药传统文化,中医养生治未病有妙招
2017-06-26 3640
2017年3月14日,汇仁举办《健康中国策》民生沙龙。中华医药文化博大精深,在二十一世纪,中医药仍具有独特的应用价值和文化内涵。本次沙龙请到三位在医药界和大健康领域的资深专家:孙晓波、王凤岐、尚琪,共同讨论中医药的发展方向。王凤岐老师从个人从事中医的医疗、教育和科研三个方面的中医智慧入手,详细阐释了中医养生思想。

以下为文字实录:

我作为一个中医的工作者,我想从我个人从事中医的医疗、教育和科研三个方面谈谈我的一些感想。

首先,我想谈谈“治未病”这个概念。

我认为《易经》《道德经》《黄帝内经》这三本经典是我们从事中医药行业不能忘记的,这三本经典在向我们阐述三个观点:第一整体观、第二平衡观、第三动态观。《易经》讲的是这“三观”关键的问题,所以它是经典著作里的经典之经典;《道德经》是让人用道德的理念修炼改造自己;《黄帝内经》是别人学了治疗之术治疗人的疾病。通过《黄帝内经》的学习我认为,“治未病”不仅仅是不得病。不得病是因为抵抗力、免疫力强了,体质弱了就容易得病。因此“治未病”的第一个概念,是有预防的含义。

第二个概念,如果我们病的不重,那是因为我们经过了保健。为什么现在强调保健呢,因为保健就是一种预防。如果能预防,做到了不得病,确实更好;如果预防不了,那么平常的保健做好了的话,即使得病也不会重。

第三个概念,是康复了以后不会复发。这三个联合起来才是中医“治未病”的观念。

现在我们对于养生来讲,又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就是医养结合,我们现代人追求健康地老,而不是让他仅仅活着。因此,我们现在对于很多疑难疾病的治疗不是治愈,而是减少痛苦,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命。几个概念问题一定要中国传统文化概念来衡量,不要完全用西方的。所以我认为东西方文化的差别,就体现在中医上,体现在养生上。

然后,我想讲讲我对于中药的理解。

很多中药是双向性的药物,这些中药的成份、用量分别是什么,和别的重要配比的比例是什么样的,我们应该钻研这些东西。中药里老中医讲“药对”,如果两个中药的作用一样,两个放一起就是加强作用。但是问题是,有很多药性完全相反,但是放在一起之后产生了新的作用,这些药物是值得我们好好研究的。中药的研究,特别要研究那些单味药有双重作用的,而且这两个作用从病上来讲是相反的。

外国人经常想从草里提出激素,例如屠呦呦得了诺贝尔奖,引着外国人研究中药。但是外国人忘记了屠呦呦的青蒿素,是中药以一个方子为基础研究而来的,而不是某种单纯的植物。所以,我们发展我们自己的路,要研究成份就研究有特色的中药的成份。

很多人提出中药的片剂见效较慢,我觉得这个跟剂型有关。所以我们应该加强这方面的研究,中药剂型要有改革。但是,我们绝不能抛弃中医的基本理论,那也是走偏了。

最后,我想讲讲中医对于人体健康的看法。

第一,中医认为人体需要平衡,而且是一种动态的平衡。人的年龄不同、性别不同、体质就有变化了,所以很多老年人七八十岁,血糖稍微高一点点,血压高了一点,我认为是不需要治疗的。因为这个年龄,很多都血管都硬化了,如果血压不高一点的话,反而供血不足,别为了治一个病又产生一个病。

我们讲养生的意思不是靠看大夫吃药,而是靠平时年轻时代就如何调整自己科学的生活,要保养自己,到老年病少。不保养自己,到年纪大了,光靠治疗是治不好的。

第二,治疗要适可而止,不能过度治疗。人在没有病的时候,吃药多了也是病。所以上了年纪的人少吃药,从生活当中调理,从心态当中调理,这也是“治未病”这样一个理念。

对于医生,我也提出几条建议。首先,不要病人一来就开化验单,开一大堆药。我们要先和病人进行沟通,让他放松,不要紧张。大夫应该指出这个病应该怎么治疗,应该注意什么,把这交代清楚。三分吃药,七分调理,任何一个病大夫只有三分能力,七分靠你保养得好不好。

其次,关于中西医相互学习的问题。什么样的人是个好大夫?吴阶平说的很简单,他说一个大夫,能够把病人心理功能发挥出来就能治好病,心理功能发挥不出来多高技术治不好病,大夫应该让病人信任你。中医不老不能成事,我们老师都九十多岁、一百岁。第一届国医大师没有80岁以下的,都90多岁了,即使体力精力都顾不上了。这就是因为,因为年纪大,才让患者信任他们,我想扭转人们这个观念。

我今年77,但是我们对于现代医学的学习,或者现代检查或者对疾病的认识,我们学习地不够。我们只有学习知识多了,才能使得我们中医更好地发展。以前西医学习中医是国家的政策,是因为那时候是医生数量不够,所以提出这个。要想医学大发展,学习要双向性的,西医学习中医,中医学习西医,这样才能走到一条线上。中西医药结合,不是我们想象的中药加西药。

再次,关于养生的问题。我们要在年轻人当中推广中医的养生知识。这样才能够防老,不能等到老了再去治疗或者预防,来不及。我们以前说老年人64岁以后应该养生,但是根据医学和社会的发展,我们发现很多疾病正在年轻化,本来应该老年人得的,现在年轻人就开始得了,所以我们养生也要放低年龄,不能等到六七十岁再去养生。男女在中医养生中也是不一样的,生理不一样,成熟年龄不一样,女同志以7为阶段,14来例假,49断例假,男同志以8为阶段,16岁代表性成熟,而且身体健康生育年龄男的32岁,24岁-32岁这中间最好,女同志21岁-28岁最好,所以,女生过了28岁就应该注意补血,男性过了32岁就应该注重补肾,这也就是中医常说的男补肾,女补血,补的进才能守得住。同样,养生也不能太早,有好多人问现在得养生,我这孩子8岁了,您看吃点什么好?我的回答是,吃什么都不好,不到养生年龄,就像田里的幼苗,本身没成熟就给化肥烧死了。

现在有一个养生的误区,就是把食物当药物吃。中医讲“药食同源”不是同样吃,而是指二者是同一个来源。这也应该加上一句话,“药食同源不同功”。人都吃饭长大的,哪有吃药长大的?中医讲“透支”,人们一说透支就觉得哪虚了。其实中医把自身的生理的虚弱,那些由于你的不科学不正常的生活习惯或者生活的坏习惯,消耗过多也叫透支。不同的透支有不同的应对方法。此外,透支可以是不科学的生活规律造成伤害,引起没精神、失眠等等的症状。但是如果是因为你得了病,比如得了糖尿病或者高血压,得了神经衰弱,心脑血管疾病,引起了这种症状,那么我们处理的方式就不一样。如果透支了衰弱就需要补,如果是因为伤害了就得泻,这两个不矛盾。

老人们不知道怎么养生,就说春天吃什么,夏天吃什么,现在我们宣传也是这样。对不对呢?对。但是有些东西忘记了一个根本,中国人讲的饮食不单单讲的成份论,讲的是饮食文化,茶文化,酒文化,忘了文化二字。所以在我们养生里一定讲养生文化,不是单纯吃什么,或者喝什么,不是什么季节穿什么。而是应该讲讲文化,多学习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如果学透了有很多问题会迎刃而解。


全部评论 (0)
讲师网厦门站 xm.jiangshi.org 由加盟商 杭州讲师云科技有限公司 独家运营
培训业务联系:小文老师 18681582316

Copyright©2008-2025 版权所有 浙ICP备06026258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509号
杭州讲师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更多城市分站招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