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小琼,袁小琼讲师,袁小琼联系方式,袁小琼培训师-【讲师网】
营销策划实战专家、NLP导师、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
48
鲜花排名
0
鲜花数量
扫一扫加我微信
袁小琼:从青蒿素获奖看中国药品全球市场地位
2016-01-20 2747

  随着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纳入囊中,其所研究的青蒿素也一时名声大噪,被誉为“中国神药”。但在国际市场上,这款“中国神药”有一半以上并非中国药企生产,青蒿素产业链下游也多被国际巨头主导把控。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国际市场上,这款“中国神药”有一半以上并非中国药企生产,青蒿素产业链下游也多被国际巨头主导把控。此外,近年来青蒿叶价格持续疲软,也在一定程度上打击着从业者的信心。对此,有专家表示,我国承担了世界上七成以上的青蒿素原料生产供应,国内药企应加大青蒿素的国际认证,保障上下游信息对称,以促进青蒿素产业健康发展。

  承担全球七成原料供应

  资料显示,疟疾是威胁人类生命的一大顽疾,在青蒿素问世和推广前,全世界每年约有4亿人次感染疟疾,至少有100万人死于此病。现在以青蒿素类药物为主的联合疗法已经成为世界卫生组织(以下简称WHO)推荐的抗疟疾标准疗法,根据WHO统计,自2000年起,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约2.4亿人口受益于青蒿素联合疗法,约150万人因该疗法避免了疟疾导致的死亡。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查询资料发现,目前我国为全球青蒿素最大的原料供应基地,承担着全球七成以上的青蒿素原料生产供应,在四川、重庆等西南地区有多家从事蒿草种植的企业,重庆酉阳还被誉为“世界青蒿之都”,年产值近亿元。

  “青蒿素产业链包括原料种植、提取、制剂等环节,国内企业大多集中在种植、提取环节,这也是整个产业链利润偏薄的部分。”重庆酉阳一家从事蒿草种植的企业负责人吴克松介绍道。

  国家食药监总局数据显示,目前共有53条与青蒿素这一药物相关的药品批文,涉及16种产品,包括青蒿素、双氢青蒿素、青蒿琥酯、蒿甲醚等原料药,以及双氢青蒿素片、蒿甲醚片、注射用青蒿琥酯等制剂,涉及24家药品生产企业。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疟疾爆发地主要在非洲,以WHO联合环球基金、比尔梅琳达等大基金采购为主,供应商则要通过WHO的GMP认证,这一通道大多国内药企并未打通,这与其所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起点形成了巨大反差。

  对此,医药分析师甘翔表示,由于语言不通,再加上没有专业机构辅助,不少药企在申请国际认证时在材料和规则认知方面准备不足,往往被“碰钉子”;再加上我国已基本消灭疟疾,不少药企对青蒿素制剂的投入并不充分,导致国内药企尚未占据青蒿素产业链上游。

  业内缺乏协调机制

  此外,《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我国的青蒿素产业由于没有行业组织和协调机制,产业发展一直受价格周期性影响,对产业可持续发展伤害极大。“这些年来,市场的价格一直跌宕起伏。”吴克松介绍,早在2005年,全国各地就刮起了青蒿扩种的风潮,曾导致数千吨蒿草无人收购,价格一路下跌。2009年,由于原料紧张,青蒿素价格一路高歌,达到每公斤3000元,2011年更是涨至每公斤近5000元。这一高价行情又再次刺激市场滋生出蒿草扩种热情,青蒿素价格又再次暴跌至每公斤2000余元。

  对此,甘翔也表示,“原料市场价格的跌宕起伏在一定程度上会打击农户的种植信心,不利于行业长久发展。”

  对国内企业而言,更大的挑战还在于人工合成青蒿素未来可能造成的冲击。

  公开资料显示,早在几年前,由WHO资助的半合成青蒿素已经被赛诺菲公司研制成功,其用发酵方法由单糖生产的青蒿酸在2013年已形成60吨左右产能。吴克松表示,尽管人工合成的青蒿素目前还存在成本较高的问题,但今后则可能会与植物提取的青蒿素分庭抗礼。

  对此,不少业内人士认为,我国青蒿素企业今后只有加大国际市场开拓力度、寻找青蒿素药物新适应症,寻找新市场,才能保障产业健康发展。值得庆幸的是,目前已有复星医药、昆药集团等药企启动了青蒿素产业国际化道路。

  受困国际认证 中国青蒿素产业沦为全球市场配角

  在屠呦呦获奖信息公布当晚(10月5日),浙江华立集团董事局主席汪力成连夜写就一则千字感言,对国内青蒿素产业形势发表个人看法。这篇感言在第二天被发布在了公司的官方微信公众号上。汪力成在感言中表示,“一条在原料的源头上中国有绝对控制优势的产业链,(中国)居然仍然还是廉价原料的供应国,至多只是制剂产品市场的配角和补充,连以做仿制药而闻名的印度在这个领域的影响力都远超中国。”

  亟需国家政策支持

  “对于青蒿素产业我本人始终有着一份挥之不去的情怀,我认为我们应该也完全可以做得更好!”汪力成在感言中这样表示,“这些年如果政府能理直气壮地在世卫组织中支持我们,能以国家行为来扶植规范青蒿素行业、能及时阻止行业中那些搅局者,我们自己能更努力、高效地执行战略,今天的中国在全球抗疟药市场应该不是这样的地位。”

  对此,10月7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华立集团内部人士处获悉,上述感言确为汪力成本人所写。

  据浙江在线日前报道,从2000年开始,华立集团以重庆华立控股为平台,开启了对青蒿素抗疟药全产业链的整合之路,从武陵山地区的种植基地开始投资,先后收购整合了武陵山制药厂、湖南吉首制药厂、北京科泰、昆明制药(注:已更名为昆药集团),形成了完整的青蒿素产业链。“作为一个在青蒿素产业链中耕耘了近二十年,全球唯一一个掌握了全产业链的企业,现在华立已将全部的责任交给了昆药,希望在昆药的平台上能(将青蒿素产业)进一步发扬光大!”汪力成在感言中表示。

  采购市场被国际巨头占据

  公开资料显示,青蒿药物是中国自主研发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植物化学药,但由于生物利用度偏低,现在主要使用其衍生物作为原料药品,其衍生物主要是蒿甲醚、青蒿琥酯、二氢青蒿素、蒿乙醚,统称为青蒿素类抗疟药。

  值得一提的是,复星医药子公司桂林南药生产的青蒿琥酯在2010年通过WHO-PQ认证,在国际市场占据了一席之地。此外,昆药集团是诺华蒿甲醚原料的供应商,并且也拥有蒿甲醚针剂的生产批文,目前公司蒿甲醚针剂和双氢青蒿素哌喹片(科泰复)都在申请WHO-PQ认证。

  尽管如此,国内青蒿素产业当前的形势仍不容乐观。“长期以来,我国青蒿素原料药的出口很大程度上受两大西方制药厂商——瑞士诺华公司和法国赛诺菲公司的制约,主要系这两家公司是联合国指定的青蒿素制剂的供应商,取得了WHO的PQ认证。”昆药集团(600422,SH)在此前的公告中这样表示。

  目前,国内虽有几十家公司生产青蒿素原料药,但基本无权直接出口青蒿素制剂。这是因为,疟疾流行的非洲国家因经济基础薄弱,无钱购买青蒿素制剂等抗疟药,只能依赖联合国赞助,由WHO(世界卫生组织)等国际组织出钱采购,而诺华公司和赛诺菲公司在拿到WHO的订单后,到中国采购“蒿甲醚”或“青蒿琥酯”等青蒿素下游产品,经加工成复方制剂后再供应非洲市场。故取得WHO的PQ认证,对于国内企业获取国际市场份额,提高盈利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对此,作为全球青蒿素最大的原料供应商之一、彼迪正天董事总经理林汀在2014年举行的第八届青蒿素国际会议上表示,“首先,国际预认证体系要求提供对研究的追溯,我们国家发现青蒿素的作用是在上世纪中叶,这方面的资料记录并不完全;第二,由于语言沟通不便,在申请材料和规则方面往往准备不足;第三,中国基本消灭了疟疾,因此对于青蒿素制剂的投入并没有这么充分。”

  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时惠麟教授则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指出,我国对青蒿素发明比较早,但目前临床用的是甲基青蒿素,青蒿素合成难度比较大,国内现在还是植物提取物,只提供青蒿素原料,国外药企则在收购原料后,进一步加工完善。据他了解,目前,国内已有机构解决了合成技术问题。

  咨询电话: 400-0755--647

  公司网址:https://www.yuanxiaoqiong.com/

  关注微信号:yuanxiaoqiong188

  医药圈人脉资源QQ群:116405142

  公司QQ号:657515659

全部评论 (0)
讲师网厦门站 xm.jiangshi.org 由加盟商 杭州讲师云科技有限公司 独家运营
培训业务联系:小文老师 18681582316

Copyright©2008-2024 版权所有 浙ICP备06026258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509号
杭州讲师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更多城市分站招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