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振国,李振国讲师,李振国联系方式,李振国培训师-【讲师网】
房地产项目规划、商务风水布局与策划、家居风水布局与培训。
53
鲜花排名
0
鲜花数量
扫一扫加我微信
李振国:传统文化与企业发展
2016-01-20 22479

 

 

        目前,有相当一部分单位和个人对于“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孝道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有多重要?传统文化对于企业发展有哪些启发和现实意义?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文化及其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是什么”等问题还存有疑惑或理解不深的情况。由于“植入阶段”工作是否扎实有效对于后续“培育”、“养成”、“普及”等阶段的工作推进至关重要,因此,对于以上四个问题的回答就显得尤为紧迫。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要义和精髓

       传统文化就是文化演化而汇集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世界各地、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为内核,融合佛家、道家、墨家、法家等文化形态于一体的民族文化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美德,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儒、墨、道、法等各文化流派可谓是争奇斗艳、熠熠生辉。儒家“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最高道德理想不可谓不崇高。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地之乐而乐”、“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胸襟不可谓不远大,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已,不因祸福趋避之”的情怀不可谓不豪迈。“孔孟之道、程朱理学、陆王心学”一脉相承、历久弥新。“谦谦君子,温润如玉”,儒家“温良恭俭让”的气质风度备受历代学养的推崇,“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道德标准千古传颂、世代效法;道家提出“人法天,天法地,地法道,道法自然”,以对天地自然的恭敬之心彰显了道家的学术风骨和勇气。道家超然物外、飘逸洒脱的“出仕”思想和“仙风道骨、闲云野鹤”的精神气质,为无数胸怀济世理想而仕途艰蹇的文人志士提供了“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宽慰,以至于在命运多舛、风雨飘零的逆境中可以悠然自得地看“人间花开花落、天上云卷云舒”。道家对于中国艺术的贡献是巨大的,道家所钟爱的青山斜阳、苍松古柏、长天秋色、落霞孤鹜、茂林修竹以及朗月星稀、风夜霜晨都是中国江湖诗派、山水画作的不贰题材。陶渊明的一首《采菊》诗,既有“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恬静、亦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兼得“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温情,更着“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的陶醉,写尽了道家学派对于诗意生活、快意天堂的向往和追求;墨家的“兼爱非攻”,与儒家的“仁者爱人”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样有着“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的大爱情怀;法家强调“法治”,重视国家机器的功能,通过制度建设、规则设立以期形成秩序社会。

以上各家学说尽管各有立论、相互争鸣,但他们拥有同一样“神器”,那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道”。孔子曰:“形而上,谓之道”,其本质涵义就是宇宙的本体及其运行规律。“道”是一切幸福的源泉,而幸福的最高境界是“大爱”,通往“大爱”殿堂的四个阶梯分别是孝道、感恩、恭敬和善意。正如山东电视台《孝行天下》节目总编导吕明晰老师所言,如果您找到了“大爱”,那么恭喜您,幸福的大门已经向您敞开!

       二、孝道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为什么“百善孝为先”?为什么《弟子规》开篇就提倡“孝悌”呢?“孝道”就真的有那么重要吗?

       答案可以从《孝经》、《论语》里找到,《孝经》是孔子弟子整理的老师与曾子的对话。在其“开宗明义篇”里说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论语》:“入则孝,出则悌”,“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弟子规》也为我们开出了“孝”的行为规范:父母教,须静听。父母责,须顺承……冬则温,夏则清。晨则省,昏则定……

        一个人好比是一棵大树,树冠称之为“人伦”,树干称之为“人格”,树根称之为“人性”,而尽孝与否正是“人性”的本质体现。“孝立则德立,德立则人立,人立则国立”,就是说,孝是德的根本、德是人的根本、人是国的根本,“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论语》)。在传统文化提出的“五伦关系”中,第一伦关系就是“父子有亲”,特别提到“父慈子孝”,父母对孩子生其身,养其德,亲子共读,亲子同乐,言传身教,孝悌传家,童蒙养正,何愁不才。孝道是一个人道德的基础,也是一个人幸福的源泉,幸福的核心是“爱”,“爱”是怎样产生的?从个人而言,“爱”最初的表现形式就是“孝”,“孝”是人的生命本源中那一声最为柔软的呼唤。弘扬孝道能够获得我们这个社会的最大公约数,就是能够实现我们社会的最大共识和认同。

       孝敬父母长辈有三个层次,即“小孝养其身,中孝养其心,大孝养其志”,第一个层次就是为父母长辈提供衣食住行等基本物质条件,使其安度晚年,颐养天年;第二个层次是让父母长辈身心健康、精神愉悦,因为有你这样的儿女晚辈而感到心慰与自豪;第三个层次是帮助父母长辈完成未竟的事业或工作,使其余热发挥,老有所为,心随人愿。

       所以,我们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企业活动方案》里突出了“孝贤文化”和“感恩文化”两个重点,并辅之于“敬老孝亲”等活动的大力提倡和深入开展,“十大孝子”、“企业道德模范”、“贤孝文明之家”等称号的评选活动也将会成为方案实施的有力推手,并为之营造出“孝行天下、福满人间”浓厚氛围。

      三、传统文化对于企业发展的现实意义

    《企业文化》一书强调,中国企业在与国际交流中最具生命力的还是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那部分。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明传承下来的丰厚历史遗产,作为世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风俗习惯,其影响厚重而深远。

        传统文化思想对于中国企业文化的积极影响集中体现在“以人为本的民本思想、刚健进取的民族精神、和谐合作的思想方法、崇德重义的企业伦理”。“以人为本”,用中国传统方式来说,就是肯定在天地人之间,以人为中心,即所谓“人为万物之灵”、“天地之间人为贵”,这种思想直接引申出重视人才、尚贤任能的观念,它带来的启示就是,企业的管理者要在企业建立一种“以人为中心”的文化氛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和重要内涵,汲取中国传统文化培植的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有助于企业形成刚健进取、发奋图强的文化,鼓励企业员工在困难面前矢志不渝、愈挫弥坚;注重和谐与合作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基本精神,孟子在国家事务管理方面提出了上下和谐的思想,阐述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著名命题。对于现代企业而言,建立“和合”的文化氛围,对内可以使企业员工与企业经营者、所有者齐心协力、共创价值,对外可以使企业与社会各界朋友之间建立协作关系,实现利益共享;中国传统文化高度推崇道德和道义在人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的思想,体现在企业伦理上就是“价实”、“货真”、“质优”、“守义”,这既是企业的伦理道德观念,也是企业的行为准则,只有建立这样一种诚信的文化,才能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

       也许大家不会想到,传统文化还能为企业管理的某些细节提供启发。譬如“宽转弯,勿触棱;执虚器,如执盈”(《弟子规》),被认为是对安全规程的另一种诠释。企业矿井的工作面、掘进头,电厂、装备制造的运行车间,工程项目的建设工地,一般空间狭小、光线暗淡、情况多变,在路过设施、设备、工器具时,尽量距离其棱角远一点,以免被其“锐器”所伤;拿空杯子的时候,要象拿装满水的杯子一样谨慎。如若不加小心,一旦滑落,就有可能“杯碎足痛”。又如,在井下,两名矿工往矿车上搬运液压支柱,通常情况下,两人一起用力,柱子就会平稳地放入矿车内。结果,一名矿工没有将柱子握实,且不肯用力,另一名矿工心眼实在且不惜力,柱子从不肯用力矿工的手里脱落,改变了正常运动的轨迹,重重地砸在了自己的身上,偷奸耍滑换来残疾一生,教训十分惨痛。另外,“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弟子规》),还是对领导干部廉洁从政、从业的警示教育。这两句话是说,如果身体受到伤害,留给亲人的是担心和忧愁;如果德行出了问题,就会使亲人蒙受羞辱。雷政富在被宣判五天后,自己的老父亲去世,八十多岁的老母亲送走老伴后,望着当年雷政富离家求学的村头小路怅然若失:“好好地,当得啥子官嘛?”,是的,当官不但要有“官能”,更重要的是要有“官德”,否则,“德不配位,必有灾殃”。

        四、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文化及其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反映先进生产力发展规律及其成果的文化,是源于人民大众实践又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文化,是继承人类优秀精神成果的文化,她具有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它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共同构成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所以有很强的创造力、感召力和包容性、整合性,是因为其不断汲取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吸收世界优秀文明成果,不断在实践中创新发展。

       传统文化及其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及其价值体系的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及其价值体系是传统文化及其价值观的传承。二者相辅相成,共荣共生。

        人类思想文化的发展,犹如一条长河,川流不息,奔腾向前。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发展,都离不开一定的文化传承,都是在既有文化传统基础上进行变革、创新与发展。当代社会所提倡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然会汲取传统文化的营养和精髓。儒家所倡导的“天人合一”已经告诉我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理,于是党和人民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指导下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孟子提出了“民贵君轻”的理论,《尚书》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唐太宗亦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主张治国须利民、裕民、惠民。而今天,我们党提出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提出“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把改善民生放在执政兴国的第一要位;《论语》提出了“和为贵”的思想,崇尚“仁义礼智信”,向往“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于是我们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在诸子百家中,墨翟把勤俭节约践行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孔子也主张“节用而爱人”,为此,中国共产党人向来反对铺张浪费的奢靡之风,新一届党中央顺应社情民意提出了转变作风、厉行节约的“八项规定”。社会主义文化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元素,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中华文化因其博大,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所以能包容万物,能不断从外界汲取营养并进行发展创新,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东汉末年,印度的佛教文化传入中国,对我国原有的文化系统产生了很大冲击。事隔300年,中华文化非但没有弱化,反而将佛教文化消纳、融合,使其成为自己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其内部产生的聚合裂变效应催生了其质变,从而为缔造一个强盛的王朝——唐朝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今天的中华文化依然经受着西方文化渗透的考验,但是凭借中华文化强大的吐故纳新、新陈代谢能力,兼收并蓄,强精健体,定能将中华民族带到另一个鼎盛时期,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中国梦”的实现可期可待。

      《周易》曰:“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大学》云“究天人之际,求天下为公”。

       当前,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条主线,以全面提升员工素质为切入点,以培育善德、务实的优秀企业文化为着力点,坚持“去芜存菁、察古鉴今、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原则,全面挖掘和阐发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价值,大力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将其融入到我们的企业文化核心价值体系,为集团公司大发展、新跨越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文化支持和精神动力!

 

全部评论 (0)
讲师网厦门站 xm.jiangshi.org 由加盟商 杭州讲师云科技有限公司 独家运营
培训业务联系:蔡老师 15925605583

Copyright©2008-2024 版权所有 浙ICP备06026258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509号
杭州讲师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更多城市分站招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