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志礼,范志礼讲师,范志礼联系方式,范志礼培训师-【讲师网】
中华传统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
52
鲜花排名
0
鲜花数量
扫一扫加我微信
范志礼:国学哲学本原问题的物质属性与“上帝粒子” 
2016-01-20 10794

国学哲学本原问题的物质属性与“上帝粒子”

范志礼

当前国学研究和传播日益笃实,这是中国文化复兴实现中国梦的前兆,但不少学者在阐述哲学本原问题时,要么含糊其辞,要么神秘至上,这是应引起注意的。

我们认为,国学哲学本原问题的解释,首先应重视其物质属性,因为这是把握思维现象的关键,否则会从思想上造成极大混乱。

国学哲学的本原问题包括儒家的“明德”、佛家的“自性”、道家的“道”。

儒家讲治国,追究人之本原,侧重人生哲学研究,强调追求高尚的目标德操,并认为孝是德之本,是明德。孝心——孝的思维是人的本性和美德,是与做人教育密切联系的人类情感现象,是思维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和产物的发展,而思维是大脑神经的功能,具有物质属性,所以,孝心依赖其物质属性和社会属性而存在,随着生产力和社会发展与时俱进,具有不同内涵。因此,把孝道神秘化和形而上学化都有失偏颇。

佛家讲治心,探究思维本原,侧重思维哲学研究,强调人的自性、自性本足,并认为自性本空。人之自性,又称佛性,是悟道的能力,也既思维认识能力,同样是人脑的神经功能;说自性本足,是指人生来既有思维认识能力;自性本空,是说思维认识能力时时刻刻都处在活动变化中。因此可知,“自性”的基础是“物质”,是人脑物质运动状态的反映,并无神秘可言。将其说得神秘莫测,甚至据此推出“灵魂不灭”谬谈,是有欠斟酌的。

道家讲治身,侧重自然哲学研究,强调道与空无。许多学者认为,道生于万物之先,不可说明白。并且顺着“道不可知,是天地之先”而推出其是独立于物质之外的形而上之“精神”,进而陷入神创论、不可知论。违背著者原意。

实际上,道家始祖老子对道已经作了比较透彻的解释。

《道德经十四章》:“视而不见,名之曰微。听而不闻,名之曰希,扪而不得,名之曰夷,三者不可至计,故混而为一。”也即道。道啊,似或存。”这已明确说明道是一种看不到、摸不到、听不到的存在物。

《道德经》中还有许多地方谈到道:

“一者,其上不谬,其下不伆,寻寻啊!可名也,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像,是谓昒望、惚恍。”讲得是道的形态特征。“道冲,而用之有弗盈,渊啊,如万物宗。”这是说其是构成万物的基础。

可见,老子在探讨自然物质运动变化特性的过程中,已肯定地认为道有物质属性,只是一时说不清楚。当然,一般说来,道指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和原理,但是,道首先是一种物质存在,是一种只有思维力才能洞察到的物质存在,道境也是只有思维力才能达到的地方。

为了进一步探讨这种存在,我们可以将现代基本粒子理论与宇宙无限观点相结合,解释老子所觉察到的这种“惚恍”状态,道之微可以理解为物质微粒的无限极小状态物质无限可分,分到无影无形,分到极小,甚至小于量子,称为“宇宙粒子”,其形神可略去不计。这便是道的存在状态,既“空”的状态。这种状态具有生发万物的伟力,因此如万物之宗。道之大可以理解为宇宙无限大状态,也既“宇宙粒子”无处不在的状态。这两者便是道的物质属性。一方面,它是物质的,是宇宙粒子;一方面它无影无形,铺天盖地,无限之大,生发万物。最近物理学界发现的上帝粒子,只是宇宙粒子——道的一种。

如上所述,我们在哲学与科学之间架起了一道桥梁,既实现了国学哲学思想成果与现代科学研究成果的统一,又找出了国学哲学对本原问题思考的科学价值,是应当引起有识之士注意的。

全部评论 (0)
讲师网厦门站 xm.jiangshi.org 由加盟商 杭州讲师云科技有限公司 独家运营
培训业务联系:小文老师 18681582316

Copyright©2008-2024 版权所有 浙ICP备06026258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509号
杭州讲师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更多城市分站招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