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建团队的时候,到底是应该因人设事,还是应该因事去找人?
小米的做法是因人设事,就是先搭班子后创业。初创的小米公司有大规模的人才需求。当它在短期内需要成百上千个工程师加入时,它就不可能先招一堆Manager,然后再招小兵,而是市场上有哪些合格的人,都先招进来。这样一来,如果还有层级安排的话,就很容易出现A在原公司是B的下属,但A比B先跳槽到小米,那么B跳槽到小米之后,到底是该安置成A的领导,还是A的下属?绕开这个问题最简单的办法就是,不管人才原来是什么级别,只要加入小米,大家都重新来过,没有级别,只有待遇上的差异。
2009年初,雷军经李开复介绍认识了林斌。林斌当时是谷歌中国工程研究院四大金刚之一,主要负责谷歌移动的研发和Android系统的本地化工作。
手机发烧友遇到Android系统的专家,注定有聊不完的话题。两人一见如故,关于移动互联网产业和手机产品他们经常从早聊到晚,有时候抬眼一看时间,往往已是凌晨两三点钟。之后,林斌离开谷歌,开始与雷军合伙创业。
2009年11月,雷军挖走金山旧部黎万强,为小米觅得一个“互联网新营销旗手”。差不多同一时间,林斌也带来了他在微软的旧部黄江吉,后来负责米聊、小米云服务和小米路由器三个项目。
2010年年中,林斌在谷歌的旧部洪峰也加盟小米,这个聪明绝顶的“科学怪人”就是后来的小米机器人之父。
2010年10月8日,原摩托罗拉北京研发中心高级总监周光平,正式入职小米。在寻找周光平的同时,雷军意外收获了前北京科技大学工业设计系主任刘德。周光平博士曾主持设计“明”系列手机,手机行业的经验无可挑剔。而刘德则是顶级设计院校Art
Center毕业的工业设计师,主要负责掌舵手机的工业设计。
就这样,小米完成了初创阶段高端团队的组建。
在搭好班子后,就要为企业发展定战略。由于小米最初的人马,绝大多数是做软件出身,因此小米就先从自身最擅长的软件开始试水,再做操作系统,进而从操作系统发展到手机硬件,最终滚动整个市场。有了战略,小米公司真正开始运营了。
小米的做法充分说明了因人设事的重要性。先搭班子,后定战略,先要有一批志同道合、有着共同理想的人,然后,才能基于这批人自身的特点定出最能发挥这批人长处的战略。企业的战略是基于办企业的人而制定的,而不是相反。
摘自李江涛教授新书《小米,是否明日黄花》
内容简介:
公司估值5年翻了300多倍,“小米帝国”是怎样炼成的?
成为巨无霸的小米将何去何从?
小米将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本书通过分析小米近几年快速崛起的成功基因,从老板、管理、战略、研发、营销、商业模式等高度全面梳理了小米的可以复制的模式,给传统企业提供行之有效的借鉴。与此同时,本书更从小米的危机中给读者指出某些不重蹈危机的法门,凸显作者独立的反思精神和专家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