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为企业讲保税残次品管理时,我把自己以前在企业的做法毫无保留地与学员分享,其中步骤为:
1、懂得海关核销认定原理
2、分辩清楚边残废料各自范围
3、区分保税与非保税
4、厘清边残废料的“原产地”
5、对残废料的判定原则
6、定好边残废料的统计方法
7、边残废料的包装入库办法
8、对残废料的处理退关或其他
可是,以上难点是各“原产单位”不愿意配合,不愿意统计,不愿意分门别类,并且编出一大堆理由拒绝执行。企业领导亦认为,如果需要安排人力做这项工作,会增加人力成本,甚至担心因此而增加的人力成本可能会超过将保税残次品做退运而免税的效益,所以觉得很为难,不做退运补税心又不甘啊!
可不是嘛,其中有位学员课后就问我,他说,老师,您课上讲到不同程度装配件因分别管理、分别统计、分别包装、分别备案(实际的半制品因加工程度不同而所含料件不同)在手册上,最后办理出境报关手续,但是我们如果要做到区分管理,会增加很多人力成本,我们老板觉得划不来。老师,这个问题如何解决?
我的回答如下:
1)两者选一:要么补税、要么放弃或退运,特别是退运,企业需要对不同状态的半成品分类统计(分类标准为所含料件相同为一个备案项号)。
2)如果评估人力管理成本过高,得不偿失,所以希望海关任凭企业自报,不用查验,轻松放行,但这个海关会同意吗?
3)如果企业把它(残边品)当鸡肋,说明,企业实际残次品的数量是不小的,甚至连管理统计都有了难度。那么我想说的是,企业的品质报告中有体现出那么高的数据吗(仅数据体现,实物当垃圾一扫了之)?如果有,那么企业主过问此时吗?改善方案有吗?不真实的统计结果能有正确的改善方案吗?如果没有那么高,那么哪来增加管理成本?归根结地还是不愿意把真实数据曝光吧?或者说是利益与灵魂在博弈。
4)举个例子,我曾经在企业工作时,后勤部遇到一个问题,就是员工因为伙食太差而经常闹事,查其原因,食堂承包商一直亏本,你让他如何能做出员工满意的饭菜?为何亏本?员工每天将饭菜倒掉,还故意多打饭,造成浪费,恶性循环,这个矛盾已经无法调和。食堂饭菜做少了,员工全去吃,结果一大批人去晚了没饭吃,食堂今天做多了,员工知道后相互转告故意不去食堂买饭,让你馊掉。后公司管理层召集员工开会说服员工,首先分析食堂成本高,并且每天倒掉浪费很多,所以能给员工吃到的就所剩无几了,为了提升伙食质量,即日起开始餐餐报餐,即:每天上午9时前各部门把今天需要就餐的人员名单统计出来,晚饭也一样统计。当领导还没有宣布完,下面反对声就出来了:我们做不到,这个会增加我们工作量,领导就问,一个班组有几个人?由班组长先统计,然后层层上报汇总,每个参与统计的人员需要化多少时间?下面无人再闹,会场也安静下来了。于是第二天上午上班后半小时不到,就将当日中午需要在食堂就餐的人员名单报到食堂。。。。。就这样实施下去,第一周,预报与实际就餐人数差异率在5%以内,渐渐地控制在2%以内,经过报餐制,食堂浪费明显少了,伙食质量也有所改善。这叫用数据说话。同样,我们的企业在统计管理分离保税残次品及边角料时,嫌麻烦,不愿执行,随便提供些假数据,请问,(抛开保税管理要求)我们的质量能管好吗?没有真实的数据呈现,没有来自目标的压力,我们的企业会成长吗?
5)经过规范化的管理,企业如实统计、如实申报,一方面知道了公司的真正薄弱点在那,另一方面也杜绝了造假的风气,这难道不利于企业的成长?
6)解铃还需系铃人,制造部门的一线人员,他们最清楚自己每天制造了多少不良及边角料,由他们统计,班组长协助(监督),这是最佳方案。如果员工嫌繁,那么他会努力少制造不良品,少制造垃圾,而不是把垃圾隐匿掉。(这些本人都有成功解决案例)
7)垃圾如果真的变少了,员工自己也轻松了,繁琐事也将去无踪,试问,这对企业有利还是无利?同时,残次品少了,首先企业效益会直接提升,此外亦无需纠结那些东西的处理方式了。所有这些难道不是归功于我们对残次品的管理? 上面企业报餐案例,刚开始也遭到反对,但是当执行了一段时间效果立竿见影。
8)之前的积累,一下子确实难于解决,这很像让老虎咬天,让他如何下口啊?这里我们建议,之前的一次性处理掉,也可以分批稀释分摊处理,但这样做时间长,风险也高。既然知道现在难做了,那么后续如何做?还是重滔覆辙?答案还是留给企业吧!
9)做任何事情,特别是一个新的流程、一个新的要求,在刚开始导入阶段总会受到各种抗拒,这很正常,关键是我们的主管部门是否有决心去改变这种状况?
最后,希望企业不要怕麻烦,先去执行,其实这是帮助企业提升管理档次,因为只有企业得到的数据是真实,才叫做让数据说话,才能够制定正确的方法、对症下药,才能让企业能够摆脱困扰、恢复元气、增强体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