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人有道
孔子也提出了他的相人之术。而且非常简单,非常精到。称之为孔子的“相人三纲”。
第一纲,看他的所作所为。要知道他是什么样的人,首先要了解他做了什么样的事。扶危济困的很可能是善良的人,趁火打劫就不大可能是正人君子。入室行窃的很可能是小偷,挑拨离间的很可能是小人。
但是,做什么事就一定是什么人吗?不是的。所以:
第二纲,看他做事的动机。扶危济困也可能是另有所图,趁火打劫也可能是劫富济贫,入室行窃的可能是侠义之盗,挑拨离间的可能是正直的外交官。这就是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知道了他是怎样做的,还要知道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只有这样,才能对人有进一步的了解。
对于普通人来说,可能这就够了。但是,这还没有了解一个人的本质。本质在哪里?
第三纲:看一个人的所“安”。
“安”字是一个复杂的概念,简单地说,就是人的“心之所安”。具体地说,就是:
一个人心灵的寄托;
一个人的追求;
一个人的爱好。
你要了解一个人,就必须了解他心灵的寄托是什么。这很难,“人心隔肚皮,虎心隔毛皮”,人的目光是不能看到内心深处的。那么,从哪儿来了解他心灵的寄托呢?
从追求。追求就是一个人努力的着力点。同样是经商的两个人,他们的所作所为都大致一样——采购商品、摆放商品、出售商品。但是,他们的追求却可能大相径庭。也许一个人是追求用自己的金钱,帮助更多的人改善生活处境;另外一个人,却是追求有了足够的金钱之后,“吃遍天下美食,穿遍天下名牌,玩遍天下靓女”。同样是从事行政的两个人,所作所为也可能大致一样——朝九晚五、学习工作、考察调研。但是追求可能有天壤之别。一个人追求的可能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最大限度地为社会进步做出贡献;另外一个人呢,很可能整天想的就是权势、利益、金钱、美女。
但是,谁会把心中的追求整天挂在嘴边呢?怎么样能了解一个人的追求呢?
从爱好。追求可能深藏在内心,但是爱好却表现在生活中间。没事就去“红灯区”的人,不可能有多高尚的追求。像郑板桥那样“卧听斋衙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就绝对不是低级趣味的人。一个助人为乐的人,心理也不会阴暗。
孔子说,你只要能弄清一个人做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做,他的寄托、追求和爱好是什么,他的本质就无从掩蔽,你就会目光如炬,洞幽烛微。
要想弄清楚一个人什么样,就必须弄清楚他做了什么;
要想真正弄清楚一个人想什么,就必须弄清楚他爱好什么;
要想弄清楚一个人爱好什么,就必须弄清楚他追求什么。
——认识一个人就这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