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建筑大师吕彦直在设计中山陵时,别具一格,匠心独运。建筑上剔除古代帝陵的神道石刻,保留了“牌坊”、“陵门”、“碑亭”、“祭堂”、“墓室”,一改以往帝王陵寝全封闭的神秘规制,呈“民主开放型”,墓室在祭(陵)堂之后,人们可入墓室瞻仰。
从祭堂进入墓室,有二道门。两扇前门用纯紫铜制成,这也一改过去帝王陵惯用石门的做法,显得新潮而高贵。门上有中山先生手书“浩气长存” 横额。进门后,经一段过道(相当于古代帝王陵的墓道),便进入了直径18米、高11米的圆形墓室。
图:墓室内的汉白玉卧像
往下看是一个圆形的“大池子”,中间是孙中山的汉白玉卧像。有的游人会误会那是孙中山的棺材,其实不是。孙中山的棺材位于卧像下面5米深处,墓穴呈长方形,棺材摆放进去后,外用钢筋混凝土密封,游人是看不到的。
孙中山的棺材是一口美国进口大铜棺,而他生前倒是希望自己的遗体也能够被人瞻仰。为什么后来希望落空?这与棺材有关。这里的,就我刚出不久的《风水三千年》中的内容,说说此事始末。
孙中山是在北京病逝的。北上迎孙中山灵柩和安葬两项事,都是很十分隆重的。
1928年12月20日下午,国民政府特派迎榇专员林森、郑洪年、吴铁城由南京出发赴北平,向美国购买的铜棺也随车运往。中国棺材是很有名的,特别是楠木棺材,既防尸腐,又防棺腐,古代帝王死后多用此。为何要给孙中山订美国铜棺?说来话又多了。
据史料记载,孙中山临终前,曾表示,希望能如列宁保存遗体那样,供后人瞻仰。孙中山逝世后,北京协和医院的专家向治丧处提出,如有密封性能好的水晶棺(当时也称之为玻璃棺),遗体至少可保存150年以上。治丧处即致电苏联及欧洲各国定购水晶棺。但苏联也未要钱,最后是赠送。
因考虑到水晶棺不可能立即运到,而遗体搁久会腐变,1925年3月15日,由协和医院施行摘除内脏及防腐手术。而摘下的脏器后来还引发了一段“汉奸献宝”风波
手术后,协和医院院长刘瑞恒选用了一具美式楠木棺装殓遗体,但孙中山的连襟孔祥熙嫌其太小,于是换用了一具楠木大棺。此棺为椭圆形,前端微呈方形,棺中用玻璃作隔层,揭开棺盖就可以瞻仰遗容,因此有的人把它叫做“楠木玻璃棺”。
1925年3月30日正午12时,苏联政府特派专员多米诺夫将赠送的水晶棺运到北京,并带来了一封苏共中央执行委员会给家属的唁函。这具水晶棺长1.75米以上,高约0.5米,棺头宽约0.65米,棺尾宽0.53米以上,棺的外盖及外层均系钢质镀镍,明晃可鉴,內盖为玻璃质,可透视内部。
宋庆龄、孙科等家属及治丧处的人都感到欣慰,以为遗体可望长期保存。
但孙中山的尸体后来并未能殓入。原来,经协和医院的专家检查,发现此棺质料脆簿,易于传热,和列宁用的水晶棺并不一样。加上长途转运,有几处出现漏孔,不能长期保存遗体。宋庆龄、孙科及治丧处只好决定仍暂用原来的楠木玻璃棺,同时向美国定购铜棺,作为永远性葬具。
1925年8月,铜棺由美商运到上海,此棺高0.65米、宽0.80米,长2.24米,宋庆龄看了以后表示满意。1927年6月,上海葬事筹备处迁至南京,铜棺也随后运往南京。接下来,民国官员又带着这副铜棺北上迎榇。
美国进口的这副铜棺质地虽然好,但却不是透明的。如果不是因为棺材问题,第一个死后遗体能被瞻仰的伟人便不会是毛泽东了,而是孙中山。